大農業、跨產業、新技術、新模式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識,產業鏈的升級、農業生態的重塑,正衍生新的發展機遇。12月5日,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在參加《農經》雜志社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農業企業領袖年會時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弱勢產業的基本特征現在越來越被其強勢產業特征所替代。
中國農業具備強勢特征
中國農業已經具備了強勢產業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具有足夠強大的總量特征、龐大的絕對總量需求,表現出極強的成長性,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呈快速增長之勢,全社會對農業投資的熱情不減。因此,企業應利用自身優勢,在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以及生態鏈上發揮獨特的作用,打造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強勢農業產業??偨Y中國農業特征,張紅宇強調,中國農業已表現出極強的成長性,農業勞動生產效率呈快速增長之勢。
近年來,隨著全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不斷增長。然而隨之而來的是,農民對于高性能農機設備的需求和購機資金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無論是小微企業主,還是個體農戶,都迫切需要通過創新的金融模式、多樣化的融資渠道來解決購機難題,發展農機融資租賃就是其中一種重要的解決方案。
在“金融助力農業產業發展”的對話環節,宜信公司副總裁、宜信普惠融資租賃部總經理毛芳竹表示,這一獨特的資源配置功能和全新的籌資方式,使資金短缺的農民和農業企業不僅能夠引進先進和實用設備,解決農機投入不足的問題,還可避免無形損耗帶來的投資風險,提高了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資金利用率。
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發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體系。但是,打開農業產業鏈,不僅需要政策對于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的傾斜,同時,農業企業及金融機構在農業科技創業中也應發揮重要作用。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在題為“機制創新與農業發展”的演講中表示,科技創新和市場需求驅動農業發展,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農業發展培育了新主體。近年來,伴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土地流轉加速等,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正從傳統農戶分散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經營體系轉變。
“從購買生產資料的小額信貸咨詢服務、購買農機的融資租賃產品,到為廠商經銷商提供的應收賬款保理,再到保障農機手人身和機器安全的重疾險、意外險等保險服務,甚至是合作社的信息化管理、農產品(000061,股吧)眾籌,農業生產鏈條上的每一環,在宜信普惠融資租賃都能找到相應的服務產品和解決方案?!痹趧撔聦嵺`方面,毛芳竹顯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除了創新之外,我們還對農戶進行信用教育,幫助他們建立信用、積累信用、釋放信用價值,從而獲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p>
四年前,宜信普惠融資租賃把租賃標的物由“大”做到“小”(甚至是“微”),讓之前鮮有人問津的農機具、美容設備、牙科設備等小儀器的融資有了著落,此后,又從“小”做到“活”,開創“活體租賃”新模式,讓金融更具活力,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需求。目前,“活體租賃”試點成功,推廣到全國前10名的奶業大省,服務于近30家牧場,累計融資金額在5000萬元左右。
培育農機租賃市場尤為關鍵
限于對融資租賃缺乏認識等原因,該項業務在中國起步較晚,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由銀監會和商務部分別監管的租賃公司總數已超過2000家,資產規模接近3萬億元,但開展農機租賃業務的公司屈指可數,資產規模也少之又少,巨大的市場亟待深耕。
毛芳竹曾在金融機構工作了很多年,他告訴記者,在傳統銀行的業務模式和考核機制下,銀行的信貸員沒有積極性為農戶貸款,因為相比于大客戶,為農戶貸款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風險更高。而傳統銀行不做的,正是融資租賃的藍海。毛芳竹說,這些年來,他認準了一個事實——農民是有信用的,通過創新的金融產品,讓農民獲得貸款,風險是可控的。同時,為了降低承租人的負擔,盡可能降低成本,加快獲客方式,以更簡捷的渠道,了解到客戶買機器的需求,以保持自身盈利及商業可持續性。
目前,宜信已經在中國糧食主產區,包括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南等全國30多個?。▍^)、上百個城市,為近萬名“三農”用戶提供農機租賃服務,涉及農機設備約14大類180種,租賃機型可滿足農業生產耕、種、收全流程需求。
“我們感覺宜信租賃在這個市場上,包括建立農村的信用體系方面有些勢單力薄,我們相信農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所以呼吁越來越多這種金融服務公司能夠介入農村,為更多農民提供服務,為農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泵贾裨谀陼F場期待更多機構介入融資租賃領域。
技術支持:米搜科技